南方观察|中山“工改”:“向存量要增量”的湾区方案

浏览:71次

2025/03/21发布

日均更新超42亩产业空间,拉动新增投资超1800亿元,助力全市GDP从2023年的3850亿元增至2024年的4143亿元……用三年时间,中山以一场“空间革命”,换来产业新生、城市新变。

2025年3月21日,中山市再次召开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推进会,通报了三年“工改”成绩单。

3月21日,中山市召开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推进会。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每一次破局都镌刻着时代的勇气与智慧。回望这场发生在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改革,中山市以一场刀刃向内的“工改”攻坚战,用三年时间撕开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书写了“产城重塑”的当代实践。

这不仅是土地空间的腾挪,更是一场关乎城市命运、产业未来的深刻革命。这场“革命”,不仅重塑了中山的产业版图,更探索出一条存量时代制造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突围路径。实践证明,中山“工改”三年,是一场土地、产业与治理的“三重革命”,其意义远超经济数据本身。它证明:

一座城市的发展边界,不在于土地的物理面积,而在于改革的决心与创新的胆识。面对深中通道的“乘法效应”,中山能否以“工改”为支点,撬动珠江口东西两岸更深刻地融合?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锌铁棚废墟上崛起的新厂房里,藏在村民账本中跳动的数字里。

低破矮变高大上

以空间焕新推动产能倍增

有人说,“工改”是中山这座制造业城市近十年来启动的最大改革。

中山,这片曾以“广东四小虎”闻名的土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创造了“一镇一品”的产业传奇。但时光流转,当低矮锌铁棚厂房与摩天楼群同框,当碎片化土地与现代化产业链脱节,当土地开发强度逼近极限与产业升级需求形成对冲,中山人清醒地意识到:传统路径已难以为继。

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按下快进键,中山若不能突破空间困局、重构产业生态,就可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掉队。

觉醒催生变革。2022年,中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这场改革没有现成答案,却必须回答:如何在存量中创造增量?如何在阵痛中孕育新生?

时间将给出答案,实践将给出结论。

三年多的时间,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用地超4.6万亩,容积率从0.6提升至3.0以上,释放超1900亿元投资,新招引超千家企业,超800家本土企业因“工改”实现增资扩产,五金、家电、服装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光电、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扩大。

但物理空间的重塑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发展逻辑的升维。

我们看到,中山产业链在重构中跃升。美的、华帝等本土龙头建设数字化示范工厂,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2023年中山工业投资增速领跑珠三角,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29.7%。空间再造牵引产业蝶变,“中山制造”正向着“中山智造”跨越。

我们看到,城市形态在更新中蝶变。黄圃镇大岑岛上,连片锌铁棚消失后,崛起中的智能家电产业园与滨水生态廊道交相辉映;南头镇穗西社区,工业园改造配建人才公寓、社区公园,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实现“无界融合”。中山用实践证明:产业升级与城市提质本应同频共振。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高隽 摄

我们看到,治理能力在攻坚中淬炼。“工改”这场硬仗,锤炼出干部队伍“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催生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治理新范式。当“不可能”变成“可能”,改革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我们看到,“铁脚板”丈量出改革加速度。自开展“工改”以来,中山针对各类用地现状“对症下药”:清理113项不合时宜的市、镇两级政策,出台超86项新政策,以解决“工改”权益主体的需求痛点、难点;“村企合作+绿色共建”“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等十大“工改”模式,激发了经营主体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实行“并联审查”“容缺受理”“信任审批”,审批步骤从12个压缩至6个,推动审批提速从1.0迭代为5.0,使“拿地即动工”成为常态。

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低矮锌铁硼到高标准园区,中山“工改”园区正发生一场土地资源再配置的变革,亩均产值从百万级迈向千万级跃升。

锌铁棚变“智造链”

新厂房引来新质生产力

从外部看,“工改”是发生在厂房的空间革命;从内部看,“工改”推动的是发生在车间的产能革命。

在南头镇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现场,宏源地能热泵科技(中山)有限公司(下称“宏源地能”)厂房内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

南头镇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

两条约200米的超长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让4500台小米空调走完从原材料加工到组装、检测、包装的全过程。生产线末端,机械臂将包装好的空调内外机整齐摆放好,轨道小车RGV将它们沿轨道运送至楼上的仓库,并最终被送到消费者手中。

宏源地能副总经理黄纳军介绍,搬进新厂房后,企业在2024年完成了超100万台空调生产。借助足余的生产空间和自动化设备,企业成功成为了小米合作商之一,并在2024年完成了客户要求的订单量。

2024年,宏源地能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6亿元,是此前在旧厂房年产值的4-5倍。过去公司在旧厂房只能生产一种机型,如今在新园区已经能够生产5-6种机型。

伴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深圳制造业正加速向珠江口西岸拓展布局,进一步完善优化新兴及未来产业格局。空间距离最近的中山,无疑成为深圳在珠江口西岸布局产业增量的首选地。

沿中山西环高速小榄支线驶出高速口,仅五分钟车程,便可抵达小榄镇“工改”项目——粤深·湾区智谷。未来,有着五金、脚轮雄厚制造基础的小榄镇,借助新的产业空间,或将成为无人机配件的生产基地。

“之前有很多合作方都搬到了中山,为了日后合作便捷,我就想着过来中山看看。来了之后我发现,中山很适合发展低空经济。”深圳汽航院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汽航”)总经理张瑞锋说。

深圳汽航以低空电动飞行器相关业务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之一,入驻粤深·湾区智谷之后,深圳汽航已与园区内生产无人机配件的企业达成了合作。张瑞锋介绍,选择在小榄镇开设无人机起降柜生产线,不仅因为该镇交通便利、符合企业运输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借助该镇的制造业基础为企业在无人机生产上提供技术支撑。“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小榄镇开设无人机飞手培训基地。”张瑞锋说。

乡村“逆袭”

村貌变美了,口袋更鼓了

过去“塞”满破旧厂房的一个小村,如今成为全镇最靓、全城最“热”的宝地之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这是发生在工业村中山市黄圃镇大岑村的变化。

这片曾经“长”满破旧锌铁棚、遍布家电产业“小散乱污”厂房的小岛,通过“工改”,不仅新建起千亩连片的现代化产业园,让暮气沉沉的传统产业形态焕然一新,更是借此机会重整乡村发展模式,让村民腰包更鼓、让乡村“三生”图景更美。

地处中国家电“黄金走廊”,与顺德容桂仅一河之隔的大岑村,正从一个低端落后的产业园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家电岛”。

自“工改”以来,中山“工改”项目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例如,横栏镇利源工业园“工改”项目竣工投产后,村集体租金收入增加1200万元以上,比“工改”前增长超40倍;坦洲镇永二村“工改”前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不足60万元,“工改”后每年预计收入增长约8倍。

不仅村民口袋富了起来,土地容积率提升、建筑面积增加,入驻企业规模更大、数量更多、品质更高,也为乡村带来了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人口。

在中山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华照村内,西湾清洁能源产业园正在动工建设。地处中山市十大主题产业园之一的清洁能源主题产业园(翠亨新区),西湾清洁能源产业园未来能够借助广东明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的辐射效应,引进新能源产业链资源,同时还将成为中山“工改”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新样本,为华照村麻东小组的收入带来10倍增长。

在中山市神湾镇外沙村,当地“工改”项目外沙科创城预计将创造1.5万新增就业人口,而村户籍人口才刚过5000人。

板芙镇点点科创城智能制造项目是该镇体量最大的企业自主改造项目,待项目投产后,也将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

对乡村而言,“工改”让村子既取得了眼前的物质收益,也开辟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乡村社会治理的新门路。

在东凤镇民乐社区,当地实际管理人口将在“工改”园区完全投产后达到约2万人,社区为此出资打造了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单是停车费已经足够覆盖运营成本。

东凤镇民乐社区和合工业园。

紧邻珠海的“睡城”——坦洲镇十四村社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5万。在启动“工改”项目建设之后,十四村社区掀起了继20世纪末后的第二次工业潮,大力招引中高端制造业企业,努力将就业、消费留在社区。

中山乡村正借“工改”重新出发,蹚出一条富民增收的新路径,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样板。

破浪之志

为“存量空间”升级提供“湾区示范”

中山“工改”的价值,超越一城一域。

2024年10月,广东省委主要领导调研中山时肯定中山“工改”: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为全省特别是珠三角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了路破了题。强调要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坐标系中,这场改革提供了“向存量要增量”的湾区方案。而深中通道即将贯通的历史机遇下,中山以“工改”锻造的产业空间,正成为承接湾区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中山“工改”更深远的启示在于,改革永远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当土地资源紧约束成为普遍挑战,中山以制度创新激活存量空间的实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唯有以系统思维破除路径依赖,以制度创新打开发展新局,才能在转型浪潮中赢得主动。

于3月21日召开的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推进会透露,接下来,中山“工改”工作方向纵深推进,继续优化、完善、延续政策体系,并探索运用专项债进行城市更新和老旧厂区改造、争取专项借款支持低效用地征收收储等,加大“工改”项目资金支持。

在宏观规划层面,“工改”将统筹谋划小榄镇、古镇镇等具备连片改造升级潜力的跨镇街改造升级片区。针对新空间的招商问题,工改办内部也已新组建了招商部门,并正谋划建立市镇两级招商对接机制,推动以地招商、以房招商和以商招商。

依托“工改”腾出的产业空间,中山未来的发展底气将更足。在2月初举行的2025年中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山透露已针对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光电光学产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在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上下本钱,预计投入财政资金超6亿元扶持“专精特新”企业。

在深中产业协同发展时代,中山正紧握深中通道这一关键纽带,探索“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湾区总部+中山基地”模式,并结合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实现深中产业全链条的高效联动,打造珠江口东西融合样板区。

今日中山,工改战场机器轰鸣声与新兴产业的拔节声交响共鸣。这片土地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不是简单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中创新;不是被动应对危机,而是主动创造未来。

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在破与立的辩证中,开拓永不停息的发展新境。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撰文:陈少宏 罗丽娟 梁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