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787次
2024/01/02发布
盘点2023年,如果要给中山贴标签,“工改”、治水两大攻坚战肯定少不了。
这是一座城市向两大发展难题发出的“总攻”,侧重不一,性质却相同——无论是剑指制造业空间,还是水污染治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答一流湾区建设的两个维度:制造业当家和生态文明建设。
“‘工改’和治水是中山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胜负手’,更是中山推进‘百千万工程’这盘大棋的关键一子。这一子落好了,棋盘皆活,这一子落不好,必将满盘皆输。” 12月28日,中山市高规格召开2023年度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暨水污染治理两大攻坚战总结大会(下称“总结大会”),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 这不仅是一场“工改” “治水”的总结会,更是一场决战2024年的动员会。
12月28日,中山市高规格召开2023年度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暨水污染治理两大攻坚战总结大会。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会上公布了两组数据:
中山 “工改”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3万亩,完成规划报建建筑面积超2461万平方米,新招引企业258家、服务本土企业357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940亿元。
经过两年日夜兼程奋斗,中山黑臭河涌较央督时减少六成,8条央督河涌已基本实现不黑不臭;新建管网3530公里,污水处理厂完工通水16座,污水处理能力较央督时提升93万吨/日,达216.5万吨/日。中山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
历经一年,两场“硬碰硬”的攻坚战,实属不易,阶段性成果更显珍贵。
以两大攻坚战的阶段性、突破性成果作为起跑线,中山2024年开局战更值得期待。
一
制造业当家的底气
【绝不能拖着破旧的低效工业园进入新时代、进入现代化。】
有一种改革,叫“空间革命”,回答的是世界级一流湾区如何用存量土地要增量空间的问题。
这一点,中山“深受其害”,因而思考得深、做得彻底——从2022年开始,在全市23个镇街同步、全面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
“中山绝不能拖着破旧的低效工业园进入新时代、进入现代化,而且这样也进不了现代化。”
这是中山坚定不移推进“工改”的一种态度。
截至目前,中山已通过“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3万亩。
如此魄力,为近十年少见。
两年“工改”的过程,亦成为中山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
“‘工改’轻舟已过千重山,虽然未来还有万重山,但大势已成。”郭文海说,“工改”获得了干部队伍、企业家、老同志、农村人民群众等各界人士的高度赞同,是“工改”最大的战果。
“我也特别感谢包括中央电视台、南方+等媒体朋友,在推动‘工改’的过程中给了我们强大的动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郭文海表示。
社会共识,传递出了中山全力回归制造业的强大信号。
今年1至10月,中山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3.4%,领先全省平均水平。1至11月,“工改”项目投资占了工业投资的23.14%,有效支撑了经济稳增长。本土企业势头更劲,357家企业借“工改”增资扩产;外界投资更加聚焦中山,258家新企业受招引落户“工改”项目,欧普照明、建华控股等一度外迁的龙头企业选择“回家”。
企业在中山开启了新故事,中山的高端制造业集群开启了新篇章。
在北部黄圃镇大岑村,一批“专精特新”智能家电项目取代了落后的锌铁棚,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正形成连片的高端产业集聚。在东部翠亨新区,明阳电气增资扩产项目机声轰鸣,领跑中山市清洁能源主题产业园的新兴产业集群……通过跨镇街整备连片用地,中山面向大湾区的多个万亩产业平台雏形已现。
二
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黑臭河涌减六成,“六污同治”成效初显。】
有一种反思,叫水污染治理,回答的是世界级一流湾区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为了办到这一点,中山花了整整2年时间,摸清全市水污染治理底数,重新梳理中山治水的方法论,直面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对于这场反思,中山很坚决。为作答好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水污染治理摒弃“换一枪打一炮”,必须走好“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的路。今年来,中山深入全市23个镇街制定了“六污同治”工程版图,深入治理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开展厂区管网改造、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中山将让六大污染源头的“工程图”拼起来,查漏补缺,以确保“治水一盘棋”“工程一张图”“一体化治理”,从源头全面收集、治理污水。
水污染的现象在河里,而治污的根源却在岸上。源头治理,谈何容易?
于是,一张城市污水治理网,在中山全面铺开。
从治水干部到施工工人,从村民代表到民间河长……这张“网”由上万人组成,犹如毛细血管,深入城市里的河道、小区、商铺、厂企、农村、田间地头“治水攻坚”。
在西区街道的老旧小区,为开展小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林伟津带着团队实地摸查,对于没有物业的小区楼房,他们还需要挨家挨户走访,向居民解释小区污水管网改造的目的和意义,极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小区污水被全面收集。
在板芙镇,每天拨打不少于70个电话,就是治水专班干部唐代军的日常。“六污同治”工作从市、镇到村,延伸至多个职能部门,涉及多个参建单位,唐代军不仅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还要沟通协调多个部门参与水污染治理,确保打通全镇每一个部门、单位水污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在黄圃镇,一支超百人的调查员队伍组建起来,从根源上摸排农村、小区、企业、城市面源污水排放情况,对污水管网“查漏补缺”。全镇2000多家街头巷尾的餐饮食街、美容美发店、农贸市场、汽修洗车厂等,都是他们要走访的场所。
在中山大大小小的河道上,总能看到“民间河长”韦杏婵的身影,她不仅作为“河小青”志愿者们的领头羊,带着大伙儿清理河道,还隔三岔五地巡河。她用一双划桨、一艘皮筏艇,划遍了中山大大小小的河涌。作为中山水污染治理的“见证者”,她坦言:“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水上的变化,肉眼可见的河道排污口变少了。”
借助科技力量,这张“网”通过先进科技设备,深入城市暗处。
渐入旱季,河涌排口逐步露出水面。而这些曾经不为人所知的排口,在科技力量支撑下,都陆续有了光明正大的“身份证”。在河道旁,中山系统地对超过3000千米的河道进行“排查、监测、溯源”,发现了大量藏匿的入河排污口。
今年5月,这些入河排污口在广东省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上正式“登记造册”,并带上了可监测溯源的“身份证”。这些动态更新的“身份证”,给治水干部管理执法提供了切实依据:一旦发现河道排放异常,治水干部就能调取排污口信息,及时围猎“失踪”的污水,并溯源倒查,摸清污水的来源。
在河涌治理的“地下战场”,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城市暗涵。这些暗涵不仅长期以来难以清理,影响河涌水质,而且处于封闭状态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清理难度大、施工风险很高。
为深入暗涵源头治理,在火炬开发区,全国首台铲挖式暗涵清淤机器人成为中山治水队伍中的一员“猛将”。他深入八公里河长达300多米的暗涵中,实现了暗涵清淤自动化、无人化,破解了治水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现如今,这款机器人效率堪比20个一线工人。
随着“六污同治”全面铺开,两年来的治水工作迎来了阶段性成效:中山黑臭河涌较央督时减少六成,其中,最受群众关注的8条央督河涌已基本实现不黑不臭。
深入城市小区、城市面源、农村农田、厂区企业,中山已新建管网3530公里。两年多来,在中山,累计800多个小区完成排水管网改造,2000多个厂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6.1万亩池塘完成尾水改造,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央督时的25%提高至80%。随着污水收集体系越来越健全,全市污水处理厂也在加速体制扩容,全市累计完工污水处理厂通水16座,污水处理能力较央督时提升93万吨/日,达216.5万吨/日。
三
行至半山,前路何处?
【以实干论英雄,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
除了“工改”破3万亩以及治污等阶段性成效,还有一项改革成果更值得关注:干部队伍的精气神。
从施政理念来看,中山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把“工改”、治水一线当作发现、检验、锻炼干部的战场,以实干论英雄,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
2021年以来,中山分3批从市直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镇街“工改”“治水”主战场墩苗历练。他们下沉镇街园区的“工改”“治水”专班,直面中山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土地资源瓶颈、产业发展空间不足以及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水污染问题。
难度之大,责任之重,可想而知。
过去2年来,从分批派遣到形成常态化机制,中山不仅成立了市镇两级“工改”“治水”指挥部,还实现了每年常态化遴选645名干部参与其中。他们从市区到镇街全脱产工作1年,一步一个脚印在基层干实事、解难题、找方案,全身心投入“工改”“治水”。
每当下派年轻干部面临情况不熟、政策不熟、业务不熟,以及基层经验欠缺等问题,中山就连续举办“工改”“治水”专题培训班,组织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开展现场教学,安排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交流分享。
中山将政治素质好、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干部安排到工作任务更重的镇街重点培养,安排有经验的干部帮带解决急难险重问题,组织干部走村入户入企宣传政策。过去2年来,已通过深入调研和工作实践,总结提炼出7种“工改”工作法,探索出符合中山实情的“大兵团”治水模式。
在2023年年末的这场总结大会上,中山花费了一半的时间,对“工改”“治水”工作中的先进单位、项目、集体以及个人进行表扬。其中,137人获评2023年度中山市低效工业园改造工作先进个人;120人获评2023年度中山市水污染治理工作先进个人。
郭文海在总结大会上也重点强调:“我们要感谢企业家们,是企业家们用实际行动投资给予‘工改’信心,我们要感谢农民群众,是他们将手中的票投给了低效工业园改造;我们更要感谢全市上下奋战在一线的‘工改’‘治水’干部!”
仔细观察表扬名单,南方+记者发现,这些先进个人大多来自基层。“我们有意将表扬名额朝着一线倾斜,这是为什么?因为奋战在一线的‘工改’‘治水’干部,他们日夜兼程、用心用情,用自己的汗水和脚步走出了中山的攻坚路,这谈何容易!”郭文海表示。
这不仅是一场“工改” “治水”的总结会,更是一场决战2024年的动员会。
面向2024年,拆除整理超3万亩低效工业园的中山,仍然要面临“招好商”“建好园”的难题。治污获得阶段性成效的中山离全市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仍然有差距。无论是低效工业园改造还是水污染治理,都注定是一场“久久为功”之战。2023年,滚石上山,处于中山攻坚的“关键年”,中山铁军行至半山,决战时刻,唯有咬紧牙关、迎难而上。
“决战2024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中山要调动一切力量,攻坚克难、排除万难、坚定完成好水污染治理的目标任务。”郭文海表示,“治水每天都在考验着我们!要做到高质量工程、廉洁工程不是喊出来的,必须让中山人民的‘血汗钱’投进去一分,就见一分的成效。我希望,多年后回头看,这项治水任务仍然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中山人民群众的检验。这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满意答卷。”
“心中有责,手中有方,脚下就有力量。”郭文海语重心长地说。
2024年,是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深度参与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的承上启下之年。即将迎来这一关键年份,“工改”不只是步步为营的“任务”,更是中山迈向高质量发展实际所需的“自觉”;“治水”不只是履行承诺的“义务”,更是中山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打开的“格局”。
“决战2024年! ‘军团长’们,有信心吗?” 郭文海问。
“有信心!”拿着沉甸甸的责任状,23个镇街党委一把手回应。
2023,中山已越蜀道,负重前行。
2024,中山再过雄关,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