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建成1000座公园,中山为什么?

浏览:400次

2023/07/29发布

《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开篇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省改革发展全过程各个领域。当前,“生态优先”如今已经成为广东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将“绿美”绣入发展蓝图,作为具有岭南水乡独特风貌的珠江西岸城市,中山提出以“百千万工程”引领各项工作新突破,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绿美中山新变化。在展示一个工业城市“绿色担当”的背后,中山擘画着怎样更加深远的“绿色考量”?南方+中山频道推出绿美中山蹲点系列报道,聚焦中山城市公园战略,解剖绿美中山建设进展。

岐江河南岸,一道新的风景线悄然登场。经过近1年建设,全省地级市首个人才公园——中山人才公园雏形初现。环湖碧道姹紫嫣红,散落在湖中的数个小岛被栈道连接起来,碧道在岸边和水上交叉穿梭,形成了一条镶嵌在新城中心的生态廊道。

图片

中山人才公园。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中山,建设公园已成为一项城市行动。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建改建各类公园100个,用‘绣花’功夫打造公园城市”。近日,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中山市公园与绿地体系专项规划(2020-2035年)》(下称《专项规划》)。按照计划,至2035年,全市公园总量超过1000处,用约十年时间,建成一座全域公园城市,实现“千园之城”愿景,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8平方米。

公园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产物,公园背后,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更是城市建设发展理念的浓缩。拉开新一轮公园建设的大幕,中山正以‘绣花’功夫推开城市的进阶之门。

“离家门口不远

  离大自然很近”

中山路上,四座人行天桥上的杜鹃花陆续绽放,穿梭在“空中花廊”中,让人心旷神怡。中山一桥下,岐江公园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由旧船厂改造的公园为城市增添了绿意,也让车水马龙的闹市仿佛慢了下来。出门见绿,推窗见景,中山绿地公园建设的成效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公园绿地,是中山的一张城市名片,这张名片上写满了生态中山的荣誉。自1996年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至2014年,中山市先后三次通过复查考核。2018年,中山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于2020年率先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建制镇森林小镇全域覆盖的地级市。

与这些荣誉共同诞生的,还有一批城市公园。20世纪90年代,就在中山摘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前后,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岐江公园等一批位于中山中心城区的公园和绿地空间先后建成或动工建设。其中,紫马岭公园是当时全省最大的郊野公园。岐江公园则凭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先后斩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设计奖、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年度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和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等奖项,成为中山获得全国乃至国际奖项最多的公园之一。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山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14%,绿地率达41.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62平方米。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园超过360个。

图片

孙文纪念公园。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过去的基础上,《专项规划》画出了中山绿地公园的新图景。规划提出打造“离家门口不远,离大自然很近”的公园化城市。在实施路径上,中山将依托五桂山、岐江河、西江和海岸带,形成“一环、三带、多节点”的市域公园与绿地布局,即打造具有湾区影响力的环五桂山公园群、沿岐江河公园带、东部环湾滨海风情带及壮阔西江大河风光带,并通过中山市域内其他各类公园和绿地空间打造多个节点。

为实现上述建设规划和“到2035年全市公园总量超1000处”的“千园之城”愿景,2022年和2023年,中山连续两年将“新建改建100个公园”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度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23年度公园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中。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岐江公园设计者俞孔坚认为,中山市有山有水有人文,辖区空间规模适中,其打造宜居城市的条件,比大湾区很多城市都好。在他看来,中山的公园建设是一盘大棋,要注意把有限的资金花在系统性的规划上。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文化和生态为灵魂,实现人、绿交织,实现山、水、城共融。

图片

岐江公园。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街角遇见“千园之城”

 “小公园”有大作用

花卉绿植、仿古凉亭、健身器材……在石岐街道仙湖社区中,一处被老旧楼房包围的小公园显得格外清新。这是石岐街道公园建设的成果之一。仙湖社区已建成超过30年,超500户家庭在此居住,居住密度大,且老年人居多。2021年,通过利用社区中的荒地,石岐街道通过增绿添景,建成这一“口袋公园”,为居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

石岐街道是中山的老城区,城市建设起步早。随着城市发展,社区人居环境恶化、公共服务配套跟不上等问题逐渐凸显。要在高开发强度的老城区开拓新空间,来改变老城面貌和公共服务困境,已是难度较大。利用街头巷尾的零碎闲置用地建设小公园成为破局的选项之一。截至2022年,石岐街道建成20个社区“口袋公园”,改造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通过分析近几年中山的公园建设规划可发现,中山建设的并非仅仅只有人们印象中传统观念意义的大型、综合公园,而是包括口袋公园、专类公园、生态公园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公园,其中与市民最“亲近”的口袋公园是建设的重点之一。从2022年新建、改建的100个公园来看,社区公园79个、生态公园9个、主题公园3个、综合公园9个,社区公园占近八成。

社区“小公园”有“大作用”。《专项规划》提出打造“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生态公园”为主体的公园分类体系,其中该规划对“社区公园和游园”部分较多。《专项规划》指出,该类公园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公园绿地,提升全市社区公园服务覆盖能力,推动公园绿地服务向社区延伸,保障社区公园等小型公共开敞空间的高效与平衡。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位于群众“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是体现公园作用的最直接载体,也是公园城市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将社区公园放在重要位置,是中山对现有公园体系的“补强”和完善。相比大型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不但投入少,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让更多群众充分享受生态空间。从2023年中山市的新建、改建公园项目来看,社区公园依然是其中的主力,占比约80%。

划定“绿线”范围

最近,中山紫马岭公园火了。让它火起来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景色优美,还在于位于公园内的一个新网红打卡点——香山书房。纯白色的外墙,在绿地、蓝天、白云间显得格外清新。今年上半年,紫马岭香山书房日均接待人次近千,最高峰日均人流量可达约4000人次。

香山书房的加入,不仅为中山的公园绿地空间带来了人气,也注入了更多公共服务的内涵,也让中山的公园和绿地空间有了“魂”。香山书房成为中山公园绿地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选项和补充。2022年以来,中山市在景区、公园、精品示范村等建设香山书房,其中就包括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三角公园香山书房、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香山书房等。除了具备阅读服务功能,香山书房还设置了融合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小型演出等服务功能的区域,为公园发挥公共服务功能提供了更多场景。

以公园和绿地空间为载体,中山正掀起新一轮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功能升级。

图片

古香林公园。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建公园不仅仅在于建,还在于做好城市功能的“加减法”。《专项规划》在提出公园和绿地建设规划结构、目标、分类等内容外,还提出了配套设施规划、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多项延伸内容,涵盖了设施配套建设、城市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

结合公园和绿地建设,中山将完善城市的慢行系统,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公园内外道路贯通工程,通过高架、栈道、下穿、局部绕行等方式,打通现存道路断点,形成宜人的慢行空间。同时,推动“公交与慢行”网络融合,通过完善骑行道、风景道、登山步道等,构建环五桂山多层级、功能复合的游览体系,搭建快进慢游的交通游览体系。

为保护好这方绿色空间,《专项规划》提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要求,划出“绿线”范围,推行“绿线”管理制度,加强对绿色开敞空间的刚性保护。此外,中山要求城市各项建设活动需注意融入和补增公园要素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促进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

图片

翠湖公园。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正在建设的中山人才公园就是这个复合系统的典型案例。公园二期将结合深茂铁路建设同步实施。未来,随着铁路轨道交通接入岐江新城这座城市新客厅,以人才为主题的中山人才公园将是迎接人才的第一道“迎宾门”。

“最高级的艺术必然是雅俗共赏,艺术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审美。”广州美术学院外聘副教授、中山特聘人才、中山市龙昱源电器有限公司设计师范丰源,是红点设计概念大奖红点至尊金奖、2023年iF产品设计奖的获得者。在他看来,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都市风光、自然山水,更在于艺术审美、文化品位。

“中山有个目标是打造‘精品城市’,我认为这个‘精品’不仅仅是说‘小而精’,也是说有内涵、有品质。而与自然、与市民有互动、能够兼具观赏性和互动性、实用性的公共艺术装置,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范丰源表示,当前,中山城市公园建设项目体现了新时期中山公共空间建设的新逻辑。如何在建设公园过程中融入城市的审美、与市民群众的互动,是艺术设计应该关注的领域,也是中山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命题。

文章来源:南方+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