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工改倒逼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自主品牌企业集群发展

浏览:577次

2023/06/10发布

今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发展战略。中山作为曾经的“四小虎”,如何突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关卡。中山新一届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以“工改”(对老旧、低效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为着力点,激活内生发展动能,开启了自主品牌建设的新实践。

一、以工改为着力点探索自主品牌建设的中山路径

(一)城市经济竞争中山压力山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创造了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等多个“全国第一”,“中山商人”开始活跃在海内外市场,搭乘着以威力为旗舰的市属工业集团组成的“中山舰队”乘风破浪,“中山货”名声大振,“威力”“小霸王”“华帝”“明阳”等“中山造”畅销天下,古镇灯饰、小榄五金、大涌红木、沙溪休闲服装等“一镇一品”的区域品牌特色鲜明,成就了中山与东莞、顺德、南海一道并称的“广东四小虎”。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原来同是县级建制的“广东四小虎”的中山、东莞已经升格为地级市,顺德、南海作为县级区并入佛山市,由于行政建制地位的不同“广东四小虎”声名也随之消失,但是四地竞相发展态势依然。从经济总量(GDP)看,2022年东莞(11200亿元)、顺德(4166亿元)、南海(3731亿元)、中山(3631亿元)四地的差距拉开,显然,同为曾经的“四小虎”,跟东莞、顺德、南海相比,中山与地级市地位不太相称。

(二)以工改倒逼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从高质量发展角度看,过度依赖外资、外商、外企的外源型发展模式的中山,大量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一直占据着大部分的厂房、用地、物业、楼宇,尤其是土地碎片化,可成片开发的用地资源有限,产业结构高质量调整面临挑战。

2021年12月26日,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工业立市,坚决打赢打好破解土地瓶颈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一场以“工改”为着力点的工业升级战拉开序幕,而这场工业结构调整,面临低端产业与中高端产业、内力外力、自主品牌与舶来品牌的重大抉择,这场攻坚战如何打决定着未来中山十年乃至几十年的城市竞争力。值得欣慰的是,以自主品牌企业为链主的“工改”有效激活了中山发展新动能,与十几年前广东从省级层面推动“腾笼换鸟”不同的是,中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腾笼”和“换鸟”,而是“乌鸡变凤凰”的自主品牌企业的壮大发展过程。

二、以自主品牌企业为链主激活工改动能初见成效

历经一年多,中山共拆除了超过1.4万亩的老旧低效工业园区。诚然,工业用地的清空,厂房已经腾出,面临什么产业来填补、哪些企业来填补的问题。眼前一亮的是,目前,全市已有111个“工改”项目动工建设,其中,以自主品牌企业为链主激活“工改”内生发展动能的成效开始显现。

(一)内资企业地位明显提升

一直以来,外资、外商企业均是各地招商引资的“热饽饽”,这次中山的“工改”让中山本土企业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

例如,本土企业中山莎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2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近期得到了解决。由于历史原因,该公司在2003年购置位于南朗街道第一工业区的地块后,一直未完善用地手续,导致公司有增资扩产意向时却无法报建新的厂房。“工改”推进中,相关政策规定了新建建筑面积达到地块可建建筑面积50%以上的“工改工”局部改造项目,可按照“三旧”改造政策完善用地手续。近日,这项全市首宗企业适用“三旧”改造政策带建筑物完善用地手续的“工改工”自改项目正式奠基。

还有,本土企业中山市科立泰电器有限公司长期游离于政策支持之外,园区升级改造与“三旧”改造政策擦肩而过,这次与“工改”新政不期而遇,得以让公司建于2015年的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并成为中山首个通过这项新政进行“工改”的企业自改项目。

(二)自主品牌建设意识加强

尽管中山本土品牌建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品牌的持续发展问题。本次“工改”把品牌企业的增资扩产作为重点,力推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

例如,华帝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1992年创立的中山本土品牌企业,“华帝”已经稳步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化品牌。为了让自主品牌企业做大做强,本次“工改”对华帝企业的增资扩产给予重大用地支持。4月上旬,华帝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园项目,在中山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东侧的超160亩平整土地上正式动工,作为厨电产业龙头,增资扩产是华帝股份的生命线,将对企业未来数十年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华帝股份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园项目建设将对标世界级的“灯塔工厂”,不仅带动华帝实现规模和质量的跨越,同时发挥厨电产业链“链主”的影响力,为大湾区发展贡献力量。

又如,明阳集团是1993年在中山成立的本土企业,“明阳”已经成为海上风电、可再生能源、风光一体化设备领域的领头羊。今年4月,中山清洁能源主题产业园(翠亨新区)一期项目宣布动工,引入明阳电气增资扩产项目作为核心项目,打造智能电气装备和氢能两大产业集群,建设华南地区最大、中国三大高端电气装备产业园之一,为中山新能源产业注入更大动能。

(三)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

目前,企业内卷式的同质竞争成为企业升级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通过“工改”建设共性工厂,将“散”的企业聚合成高质量发展的高能量,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例如,中山古镇灯饰、小榄五金等泛家居产业遍布,产品加上应急功能,顺势就可以转换为应急产业,而且阜沙镇也汇聚了长青集团、皮阿诺公司、东菱威力、德立洁具等龙头企业,可以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综合考虑应急产业市场前景与中山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完全有可能打造一个应急安全物资产品和应急救援装备设施生产制造集群基地,由此促成了大唐盛视·中山阜沙应急产业园(泰丰园)的建设,计划整合安全应急产业相关的五大业态。开工建设近9个月,占地约50亩的园区即将建成一期厂房,并已有20多家应急产业相关企业签约入驻,有效解决了应急产业小、散、污的问题,而且还建设了一个新的应急产业集群。

又如,中山借“工改”之机,顺势迈出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步。位于中山三角镇的金焱高端表面处理环保共性产业园预计将在6月封顶,其主打“5G+共性集中治污+完善配套”理念,主要服务于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五金制品、家用电器制造等所有领域的紧固件、传动件、刹车件、装饰配件等零配件的表面处理。而位于小榄镇的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目前已进入到租售招商环节,由于园区环保设施的集中建设,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而且利于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更有利于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和提供政务服务。

三、打造“中山优品”行政区品牌提升内生新动能

(一)中国式自主品牌的建设要有新路径

目前,中山市工业的主要产业包括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灯饰光源、五金制品、服装服饰等。从品牌建设角度看,加工贸易型特点明显,代工、贴牌居多,自主品牌发展较弱。

然而,尽管我国许多企业也在试图打造自主品牌,国家也在推动品牌经济发展,但囿于市场过度竞争的影响,我国品牌经济始终难以发展起来。同时,品牌的国际竞争还受到发达国家的打压,品牌国际竞争力提升一直难以突破,企业的单打独斗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相抗衡。要破解新时代中国品牌经济发展难题,就要攥紧拳头、一致对外才有可能在逆境中取得品牌建设的成功。目前,中山的“工改”尽管对本土企业、本土品牌关爱有加,但企业品牌建设单打独斗的境况仍未改变,迫切需要新路径推动品牌建设和发展。

(二)启动“中山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

行政区品牌是以行政区优质产品为依托,以行政区简称命名的品牌,例如“中山优品”“开平优品”“马冈优品”等。从产品类型看,包括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服务);从产品产地看,包括行政区完全原产或产品生产环节由行政区主导生产的产品;从产品质量看,要求是行政区内生产的优质产品。建设行政区品牌要求具备原产地自然资源、原生地人文资源和原创性科技成果。行政区品牌作为区域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品牌地域边界清晰、产品品质层次分明、品牌权益归属清楚、品牌管理职责明确的特点。

作为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行政区品牌是综合性、整体性、集体性品牌,可以统筹调度行政区内的资源围绕行政区品牌进行聚焦、聚力并获得定价权,形成品牌高价值并获得品牌高收益。由此,以“工改”为切入点,以“中山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为着力点,是中山开启中国式自主品牌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以“中山优品”引领工改纵深拓展

中山的“工改”要取得更大成效,要把建设“中山优品”行政区品牌作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形成以优质产品为核心、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农业基地、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为支撑的中山自主品牌建设新体系,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施“牌长制”。以“工改”为契机,加快从“链长制”向“牌长制”的转型,以“中山优品”为引领,建立行政区品牌建设责任制,以中山本土品牌企业为基础,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牌长”,从优势产业培育、优质产品遴选、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渠道建设、支撑体系建设五个方面着力,推动行政区品牌优质产品的建设。

二是实施“雁行模式”。利用“工改”推动中山同类企业在空间的集聚,促进集群发展,重点以“中山优品”生产企业为依托,发挥本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解剖、分解龙头企业全产业链环节,按照补链、强链、拓链、控链原则,利用“工改”厂房、工业用地、工业园区,推动市内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互补式、上下游供应链的对接,形成产业集群。

三是鼓励文化赋能。发挥中山市作为伟人孙中山故里的人文资源唯一性优势,鼓励“工改”企业,打造中山地域特征明显的产品,深入挖掘中山地域优秀民俗文化,鼓励中山优秀的风土习俗融入“中山优品”生产中,提升“中山优品”文化内涵、文化品位,突出中山符号、中山印记。

罗南玲,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山市神湾镇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济师

李冠霖,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会长、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