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评论|从“一镇一品”到“一片一品”:中山新集群,来了!

浏览:575次

2022/12/29发布

站在继往开来的年末,于12月19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备受瞩目。我们看到,这次会议将撬动未来方方面面工作的支点,放在了“改革”二字。

其中,会议审议的《中山市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的行动方案(讨论稿)》,对中山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片区统筹”方案,为破解中山专业镇经济目前面临的发展瓶颈、推动镇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把新的解题钥匙。

“省委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中山来说,发力点在镇,突破口在镇,潜力板在镇。”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会上指出,中山要积极探索片区统筹,坚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产业片区布局,依托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探索构建若干产业鲜明、集约高效、优势互补的跨镇街经济片区,大力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去年底,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中山将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搭起了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架构;一年过去,“片区统筹”的发展模式正在推动这一架构向内延伸落地,解决镇街长远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到“一片一品”“一片多品”,中山新集群来了!

打破“镇的藩篱”


镇的问题,在中山由来已久。

1988年1月,中山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由于此前的各建制镇保持不变,也未设立新的县级行政机关,中山由此确立了“市直管镇”的行政体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全国仅有的几个“直筒子市”之一。

为了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中山通过多轮简政放权改革,将大量行政审批管理权限下放至镇街。这种管理成本低、效率高的扁平化行政架构发挥出显著优势,市级决策可以高效传达至镇街,极大激发了镇街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中山镇域经济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经历狂飙式的发展之后,中山与东莞、顺德、南海并称“广东四小虎”,为外界所熟知。

但是“市直管镇”行政管理架构,也很快暴露出弊端。

镇域行政区划体制下,镇街各自为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土地开发利用碎片化、低效化,城镇建设陷入“推小饼”的格局;产业发展资源很难跨区域流动、配置和整合,镇域之间产业同质同构,存在盲目竞争、恶性竞争,“遍地开花却难有大树”,产业发展呈现出粗放式的非整合格局。

镇的问题,是关乎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不打破镇域行政藩篱,就无法解决专业镇经济模式面临的问题,就无法进一步释放镇域经济发展活力。一直以来,中山市都在不断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为了不改变现有的市、镇两级行政架构,有效规避实施行政区划调整的风险,1992年以来,中山市曾多次提出“组团式发展”的概念。

当前,这项改革变得更加迫切。随着“双区”、两个合作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东省委赋予了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新使命,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中山正迎来多重重大发展机遇的交汇叠加。不突破镇域的行政区划界限,就无法接好、接稳已经来到眼前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以“片区统筹”打破“镇的格局”,势在必行。

这次全会提出,中山要积极探索片区统筹,坚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产业片区布局,就是直面历史问题,从根源处寻找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

中山将积极探索片区统筹,推动产业片区布局。图为中山市智能装备产业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一体化”的逻辑

在城市发展的漫长征途中,中山又迎来了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几步。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去年12月26日,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大会上作报告时指出,面对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山必须敢于先行先试、抢抓先机、赢得主动,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这既是中山主动向外张开怀抱,迎接重大发展机遇的坦诚姿态,同时也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寻求解决发展机制性瓶颈的主动作为。

中山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把全市城乡融合发展放在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格局中考量,抢抓“双区”和深中通道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强化与邻近地区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协作,推动各镇街强化与周边城市互动融合。

要实现这种对外的融合互动发展,首先必须向内解决镇域行政藩篱的机制性阻碍。“片区统筹”就是这把解题的钥匙,而“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正在倒逼“片区统筹”加快落地。

在方位架构之下,产业布局的思路也已清晰。这次全会强调,要强化“东承”功能,加快“南联”步伐,深化“北融”发展,发挥“西接”作用;要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科学把握各镇街发展定位、方向、路径、重点,分类引导镇街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强化镇街间产业分工协作,统筹产城融合,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

改革,谈何容易。但惟其艰难,方更显勇毅。

这次市委全会释放的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中山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一场内部的“一体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跨越镇街行政界限,焕发新的活力。


中山将推动跨区城联动发展,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强化镇街间产业分工协作。图为黄圃镇一家电企业生产线。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产业新集群

在“片区统筹”的思路下,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模式转变正在中山发生,一个个跨镇街的产业新集群轮廓已经显现出来。

“支持翠亨新区申报国家级平台,建设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推动火炬开发区打造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黄圃、东凤、南头等北部镇街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推动坦洲、三乡等南部镇街,与珠海在城乡规划、基础配套、环境美化等方面协同联动,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

全会强调,中山将推动跨区城联动发展,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强化镇街间产业分工协作,统筹产城融合,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强化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等引领作用,不断深化“一区多园”等模式,集中资源力量,培育更多全国百强镇。统筹全市产业布局,推动跨镇街片区策划和连片改造,统筹谋划北部智能家电、西部智能制造、西部新能源、岐江新城智慧港等一批跨镇街的主题产业园。


中山将统筹谋划北部智能家电、西部智能制造、西部新能源等一批跨镇街的主题产业园。图为中山格兰仕生产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以片区为单位,重新布局谋划区域产业发展,正是中山对传统“专业镇经济”“一镇一品”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与实际行动。这一次,中山坚定将“改革的大旗”插在了镇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上。

“依托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探索构建若干产业鲜明、集约高效、优势互补的跨镇街经济片区,大力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会指出,将支持条件成熟的大型产业园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建立跨行政区的“管委会+公司”的运管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坚定不移打好“工改”攻坚战,统筹镇村低效、零散产业资源,加快推进低效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与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深化“研发+制造”“总部+基地”等合作模式,开展联合招商引资。

产业新集群的背后,是中山坚定改革的新气象。

“我们要咬定目标不放松,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以超常规之举开创中山工作新局面。”一年前,郭文海在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的表态,言犹在耳。

一年后,中山抓住病症,以不变的决心破立并举,坚定迈向行政体制改革“深水区”。


【统筹】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作者】 何伟楠;叶志文